咨询热线
18863716995传真:
牙齿矫正
BOB半岛中国 VS 全球:口腔产业顺势追赶
BOB半岛中国,《礼记·内则》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中国人在春秋末期就开始每天早上漱口。
公元前460-377年,希伯克拉底建议使用羊毛蘸蜂蜜清洁牙齿,然后用莳萝、八角、没药和白酒的混合液漱口。
1728年出版的《外科牙科医生》一书中,首次将牙科学看作是一门科学和职业,从业者也被从“牙匠”定义“牙医”。该书的作者Fauchard也被认为是现代牙科学的先驱者。
1840年是牙科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美国第一个牙科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牙医学教育从医学院中独立出来,使现代牙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当年,纽约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牙科设备供应公司,但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直到19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牙医都还在使用自己生产的工具。
进入20世纪以后,全球牙科开始飞速发展:在技术和生物、材料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发明与专利层出不穷。
1940年,纯钛和钛合金出现。五十年代,铁制牙车在临床开始使用,并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牙科综合治疗椅。
20世纪中叶后,牙医学发展开始超越牙齿本身疾病的范畴,扩大到整个咀嚼器官和口颌系统。牙医学向口腔医学发展,不少国家的牙医学院更名为口腔医学院。
1987年,世界上第一台义齿修复CAD/CAM系统应用于口腔修复临床,标志着全球口腔数字化的开端,至今数字化仍然是全球口腔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近现代口腔行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由于战乱及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一直未能得到稳定发展。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口腔事业才开始快速发展。
从全球看,口腔产业链以口腔医疗服务为基础,集合了处于上游的口腔医疗器械和耗材企业,处于中游的渠道商和软件服务平台,以及处于下游的口腔医疗服务机构组成。此外,作为产品加工机构的牙科技工所也是整个口腔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口腔医疗涉及产品种类繁多,从上游产品出发结合当前的市场热点,口腔产业划分为设备和耗材两个大类,其中核心细分领域为口腔材料(含技工材料)、种植体、隐形正畸、CBCT、椅旁数字化(口扫、切割及相关耗材)以及常规口腔设备。
据Evaluate Medtech发布的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口腔上游产业规模约为276亿美元,相对2018年的259亿美元,增长6.5%。
中国近现代口腔行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一批传教士医师以外,早期中国部分学者出国学习西方牙科医学,回国以后应用近代牙科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工作,对中国未来整体口腔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7年,林则博士创办中国第一家牙科医疗机构 — 成都仁济牙科诊所,被视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起源;
1921年,中国第一位牙科学生黄天启从华西协和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是最早从事高等牙医学教育的中国人;
1929年,司徒博主编出版《齿科医学全书》(4集),百万余字,是中国第一部牙医学著作;
1935年,我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牙科学院——国立牙科专科学校(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前身)在南京成立;
至1949年,已建立的几所牙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足700人(另一统计数为500名左右),而且只分布于几所院校的牙科教学医院及少数大中城市医院的牙科中。
由于旧社会政治经济落后的影响,牙科医学界缺少交流与统筹发展,导致发展缓慢落后。全国牙科医学的“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牙科的研发创新更是“遥遥无期”。
1909年,卡瓦在德国柏林-史得可立兹建立BOB半岛,并很快发展成牙科设备市场的领跑者之一;
1940年,第一支压缩空气驱动的牙钻申请专利。它的速度可达60,000rpm。同年,纯钛和钛合金出现;
1945年,GrandRapids,Mich.开始饮用水加氟,这是美国第一个向水源内投放氟化物的城市。而直到1965年,广州才成为中国第一个实施公共饮水加氟的城市。
解放后,中国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由于口腔行业发展薄弱,首先需要解决的仍然是国内口腔人才的匮乏,只有拥有足够数量的牙医后,才能进一步支持产业与服务的发展。
1989年,牛东平医师获WHO笹川卫生奖,他也成为获得此项卫生奖的亚洲第1人;
1990年前后,中国华南地区开始建立牙科加工厂,开始了口腔产品规模化加工;
同一时期,国外则继续推进口腔设备和材料的创新,开启了口腔产业数字化的新篇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铁制牙车在临床开始使用,并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牙科综合治疗椅;
1952年生理学家的Branemark教授奠定现代口腔种植学的理论基础,被公认为现代口腔种植学之父;
1978年,Apotheker和Jako医生首次将显微镜用于牙科治疗,并于1981年逐步走向商业化。1992年,宾西法尼亚大学牙学院牙髓外科将显微镜正式用于口腔临床;
1979年,斯特朗(StrongMS)等人首次将二氧化碳激光应用到切割口腔癌组织,开始了激光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
1987年,世界上第一台义齿修复CAD/CAM系统应用于口腔修复临床,开启了口腔数字化的进程;
1998年,第一台商用CBCT机(NewTom 9000)由意大利工程师研制成功并生产。
回望过去20年,中国口腔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积累的中国口腔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口腔企业,使中国口腔行业在世纪之交发生了第一次质变,和发达国家的口腔产业相比,开始由原来的“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
2000年,美亚光电、宁波蓝野成立。这两家企业目前分别是国内CBCT和口内扫描仪的代表性企业;
2004年,结合了3D打印、口内扫描仪等业务的先临三维、隐形正畸正雅成立;
20世纪90年代,中国华南地区建立了大量牙科加工所,实现了口腔产品的规模化加工。但是,当时的加工所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加工的精度和准度不高,且效率低下。
2000年前后,国内牙科加工所开始引入口腔诊断设计软件及数控切削机床,在加工环节上部分实现了数字化技术替代,口腔产品的加工效率和精度进一步提升。
CAD/CAM的引进对中国口腔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齿加工精度和准度的提升满足临床端日益增长的口腔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临床端的服务质量。此外,加工效率的提升也刺激了上游材料与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暨加工所引入CAD/CAM后不久,爱尔创、美亚光电、先临三维等材料与设备厂商相继成立。
CAD/CAM设备的引进是中国口腔产业数字化的起点,使中国口腔行业在中间的加工环节首次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数字化影响同时向上下游传导,推动了全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早在上世纪末,拜博、瑞尔等口腔连锁诊所相继建立,彼时,中国已处在口腔消费爆发的前夜,旺盛的口腔消费需求与新兴口腔业务场景相碰撞,也意味着中国口腔行业新一轮增长即将爆发。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及意识的提升,国内口腔业务快速提升,种植与正畸等高端业务成为牙科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卫生部对部分大型口腔医院统计看,仅2009年,口腔医院的收入增速已经超过20%,若考虑民营医院,则增速会更高。
与此同时,牙科用X射线设备及齿科固定件的进口金额复合增长率超过50%,这两类设备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畸、种植及其他中高端齿科诊疗需求的快速上涨。
新兴的口腔业务与旺盛的消费需求也迅速向上游传导,推动了上游材料与设备的快速迭代:2003年和2004年,未来国内头部隐形正畸厂商时代天使和正雅科技相继成立,预示着隐形正畸业务及相关材料设备即将在中国起飞。
2000年至2003年,氧化锆材料逐步被3M公司引入口腔领域,全瓷牙以其硬度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开始逐步取代烤瓷牙。氧化锆材料开始成为全球口腔数字化的“宠儿”。
▲标准的氧化锆片,一般直径为98mm, 厚度14mm,重量为329g,经过切削机的加工,可加工出约20-25颗义齿。
2003年和2007年,爱尔创和爱迪特相继成立。此后,两家企业迅速实现了氧化锆材料国产化,并占据了国内约56%的市场。
氧化锆材料的推出更好地满足了临床需求:从对义齿硬度的追求,到追求美学与硬度的平衡,厂商通过调节氧化锆粉末材料的配比,确保材料产品在弯曲度、韧性、透明度、硬度等方面不断适应临床个性化需求的变化。临床与消费端需求的变化有效影响了上游产品研发的方向。
同一时期,国外企业不断推出口腔数字化产品。同时,随着中国口腔产业与服务的繁荣,国外企业开始了中国市场的布局,希望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中获得先机。
2000 以后,登士柏西诺德(合并前)相继推出3D影像系统 GALILEOS、XIOS口内传感器系统等新技术;
2006年,丹纳赫20亿收购盛邦公司,扩充其牙科设备和耗材市场份额,卡瓦盛邦公司成立;
登士柏西诺德(合并前)推出新的数字化印模单元 CEREC AC,并搭配新的3D 口内扫描仪CEREC Bluecam;
2010年,卡瓦盛邦收购Implant Direct,填补口腔植入业务。同年,在中国成立子公司;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口腔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出现了若干家头部企业,开始尝试与国际企业“一较高下”。口腔前沿技术门类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探索3D打印技术、自动手术导航等前沿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同时,互联网模式的渗透也造就了中国口腔服务市场空前繁荣。
2015年,国内知名口腔投资松柏投资成立,开始对口腔产业各环节进行投资布局;
2020年,松柏投资2亿元投资国瓷材料子公司爱尔创,提升其产业协同能力;
2010年至今,中国上游口腔产业产生了部分龙头企业,在材料与设备的创新与服务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口腔影像与扫描设备方面,国内CBCT、口内三维扫描仪及牙颌模型扫描仪等细分领域中,已经产生了包括美亚光电、清华朗视、先临三维、郎呈等头部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在技术服务水平、品牌认可度等方面都获得了国内市场的认可,市场占有率也在提升,企业营收和规模逐年上升,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正日益缩小。
口腔材料与加工设备方面,中国近年来在工业加工制造方面取得的进步也反映在了口腔领域,除了上文所说的氧化锆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国内企业在3D打印材料和设备的研发上也取得了突破,目前,国内牙科加工所的国产数控切削机床、3D打印机及材料已占据主要份额,个别头部厂家还正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口腔产业在材料及影像与加工设备的技术研发方面的特征是: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正在数字化流程的某些领域缩小与国际前沿产品的差距。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在口腔领域,“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并在临床消费端迅速重塑了口腔业态。
互联网将给诊所和患者更多更全面的冲击,提供诊所一站式营销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有利于提升诊所的管理运营水平,帮助诊所与患者进行更顺畅的沟通,建立机构品牌与患者间的深度关联,完善品牌、服务、交易、分享的闭环。
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大量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口腔行业,将互联网的技术与运营管理思维代入临床与服务,中国的口腔下游服务相对上游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有效撬动、发掘了下游消费端的需求。
当下游需求的旺盛传导到上游,将进一步推动上游产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对推动全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面对中国本土口腔企业的崛起,以及潜力巨大的中国口腔消费市场,跨国口腔企业纷纷加强了在中国的投资布局。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深厚的技术与产业积淀,跨国口腔企业在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方面仍然居于领先地位。
2011年,爱齐科技(隐适美)进入中国;同年,爱齐科技收购Cadent,将iTero口内扫描仪收入旗下并持续推出创新口扫和隐形正畸产品;
2014年,卡瓦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并先后在江苏苏州和四川资阳投资建立了制造工厂,从事新产品研发;
2017年,士卓曼收购隐形矫正品牌ClearCorrect,之后控股西班牙隐形矫正品牌Geniova;
爱齐科技先后在中国四川成都、资阳、上海建立设计中心、生产中心和培训中心;
2019年,士卓曼与正丽科技共同发布了隐形矫治器,同年,士卓曼与锐珂牙科就口内扫描仪的研发生产开展合作;
目前,在政策限制下,跨国企业无法通过建立连锁诊所的方式与国内企业竞争。但是在上游产品与加工端,尽管面临个别国内头部企业的挑战,但跨国口腔企业在产业整体规模和数字化产品集成度方面,仍然领先国内企业。
目前BOB半岛,全球营收排名前列的口腔企业都布局了中国市场,与国内大多数中小规模的企业相比,跨国企业具有研发、资金和品牌认可度等方面的先发优势。
欧美的口腔企业可以通过自研BOB半岛、并购等方式完善数字化流程各环节上的产品和业务,降低业务摩擦成本,强化产品协同效应。2020年初,通过收购口腔软件企业EXOCAD,隐形正畸巨头隐适美进一步完善了其口腔数字化产品矩阵。
相对而言,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正专注于数字化流程的单个环节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推广,所以,即使有些国内企业的产品在技术和服务方面不逊于国外同类产品,甚至还具备一定价格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但因为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化全流程产品矩阵,产品的优势仅体现在单个环节,国内口腔企业的数字化产品的组合协同效应弱于头部跨国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工业实力的提升,目前在硬件制造方面,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已明显缩小甚至有所超越,如,中国在氧化锆可切削材料、CBCT、数控加工设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此外,在口内扫描设备、口腔3D打印等领域,中国逐渐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部分领域实现国产化。
随着国内部分领域企业的崛起,国内产品的品牌认可度也得到相应提升,此外,国内企业在产品服务方面正得到越来越多来自临床端医生的认可。
根据先临三维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2020年上半年,先临三维营业收入预计约为1.55亿元,同比-28.25%。其中,齿科数字化业务营收5,854.91万元,占比37.8%。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公司第一季度国内销售影响较大,第二季度国际销售影响较大。先临三维与口腔相关的业务为3D打印与口内扫描仪,其中:
核心主业自主研发的3D数字化与3D打印设备及软件实现销售约1.2-1.3亿元。
第二代齿科口内 3D 扫描仪自 2019 年推出以来,累计销售约 800 台套。
先临三维的主营业务为 3D 数字化与 3D 打印设备及相关智能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BOB半岛。目前,公司拥有3D 数字化和 3D 打印设备两大核心产品线,形成了齿科数字化、专业 3D 扫描、工业 3D 打印三大业务。
近年来,3D打印正不断应用于口腔领域,正成为口腔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种植手术导板打印、蜡型牙冠牙桥制作等临床场景。
虽然目前口腔3D整体规模不大,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涌现出以先临为代表的3D打印企业,并将其技术积极应用于齿科,实现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
通策医疗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38亿元,同比-12.87%。作为一家以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主板上市公司,其业务极易受到疫情的直接冲击:
公司上半年各项经营指标均出现同比下滑,主要原因为一季度因全国疫情严重所属医院停诊停业导致。其中一季度同比-51.08%,第二季度同比+ 20.39%。
业务开展阶段:第二季度单季正畸医疗服务同比+22%,种植医疗服务同比+17%。
现代牙科1986年成立于香港,1992年将生产线迁移至深圳,公司主要从事义齿器材生产及经销业务,是全球领先的义齿生产商,分为固定类义齿和活动性义齿两大类,固定义齿器材如牙冠及牙桥;活动义齿器材如活动义齿。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约为21.81亿港元,同比上升32.8%;毛利额约10.61亿港元,同比上升20.5%。
美亚光电成立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光电检测与分级专用设备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色选机、口腔CT 诊断机和工业检测设备。
公司 2012 年开始获得口腔 CT(口腔 X 射线 CT 诊断机)批文并开始将设备推向市场。目前,美亚光电与清华郎视被视为国内头部CBCT企业。
北京朗视仪器有限公司源于清华大学,是一家提供先进医学影像产品及服务的高科技公司,拥有业内领先的高精度CBCT成像、伪影校正、剂量控制等核心技术。朗视仪器的母公司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际业界知名的安检影像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公司拥有Smart3D多功能CBCT、CephPro3D专业三维头影测量软件、SmartV软件、HiRes3D口腔CBCT等多个拳头产品
深圳康泰健牙科技术集团创建于1996年,专业从事各类高品质义齿制作。集团前身为深圳市康泰健牙科器材有限公司,2008年与德方合资成立了专门服务德国牙科市场的德乐牙科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康泰健(香港)牙科有限公司,与美方合资成立服务于美国市场的康泰健美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并在北京、西安、重庆、大连、上海、台北、广州等地建立办事处。
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产设计研发基地位于嘉兴科技城。正雅齿科科技的产品、技术、服务和研发覆盖了工业4.0、智能制造、机器人、精准医疗器械、3d打印、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目前,公司数据库收集了超过万名患者口腔模型、矫治方案,堪称是中国人最大的口腔正畸“大数据”库之一,并且其容量正以每年100%速度增长,后期公司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应用在口腔正畸上。
正雅齿科开发的Smartee隐形矫治技术融合了3D打印技术和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与传统的矫治技术相比。不但拥有传统矫治的效果,还拥有舒适、美观、卫生、可预见性、可视性等传统矫治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目前,公司获得卡瓦盛邦(上海)牙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三次融资。
黑格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拥有黑格智造和德雅医疗两家子公司。黑格科技专注于3D打印应用与服务,并提供设备租赁服务。UltraCraft是黑格科技打印设备系列,目前拥有成熟的工业级智能柜式DLP3D打印机A2、自动化打印生产线Mass以及桌面级打印机D2,已为口腔医疗、电子消费品、文创等客户提供多类型服务。黑格科技开发的DentPrint系列高精度3D打印树脂的产品有牙科超硬模型、牙科手术导板、牙科耐高温模型、牙科定制定制托盘、牙科专用铸造红蜡BOB半岛、临时冠桥等。
蓝野医疗创建于2000年5月,是一家专业研制生产医疗器械及控制系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口腔设备,产品几乎囊括了现代口腔医疗需要的所有设备和器械,是目前国内口腔设备领域的领头羊。
中国口腔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行业,与此前连锁诊所等口腔消费场景不同,围绕口腔产业链的整合将是行业发展的重点,因为只有通过打通口腔上游的产业链,才能真正打通口腔行业整体发展的“任督二脉”。
通过业务拓展或投资并购,实现从上游生产到下游临床服务的全行业整合,强化国内口腔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提升国内口腔企业产品的数字化整合度,为市场提供数字化产品组合方案,而非单个产品,使产品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转变;
培养更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专业的临床医生、口腔企业管理与业务人才充足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口腔行业发展能否持续。
2020,中国口腔历经百年。全球口腔产业将走向“数字化”,在新的技术驱动下,整个产业能否产生不一样的新活力,我们拭目以待。